為易卜生戲劇《皮爾金》所寫的配樂是挪威作曲家葛利格成名之作。為了在音樂會上演出,葛利格先後從中選出八首曲子編成兩部組曲。葛利格自己認為,改編為組曲的《皮爾金》比戲劇配樂更能顯現出音樂的價值。流露清新、精緻與如夢似幻的浪漫,是古典音樂史中少見的唯美之作。
西貝流士是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言人。他受人尊敬除了作曲上的成就以外,最主要是他對民族意識所作的貢獻。《芬蘭頌》是為一場保衛芬蘭自由並維護憲法運動的義演晚會而寫。伯恩斯坦曾說過,對芬蘭的獨立運動來說,《芬蘭頌》的貢獻遠超過上千次演講和上萬冊革命宣傳品。《悲傷圓舞曲》在描述一名垂死的婦女從病榻上起來與死神共舞的場景,《黃泉下的天鵝》則根據芬蘭傳說故事寫成,以音樂描寫通往黃泉的冥河上,悠游著一群黑天鵝的詭異情景。
尼爾森的前三首交響曲都古典用型式作成,到了第四號便改採單樂章的結構,風格上有很大的轉變。這首交響曲的創作期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緊張情勢。丹麥受戰事波及,民生凋蔽。尼爾森寫此曲時,賦予本曲「不朽」的標題,以暗喻「音樂與人的靈魂都是不朽」。
【CD 1】西貝流士:芬蘭頌,作品26;悲傷圓舞曲(選自《死亡》,作品44);黃泉下的天鵝(選自《卡勒瓦拉的四個傳奇》,作品22-2);塔比奧拉,作品112
【CD 2】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第一、二號 西貝流士:戲劇配樂《佩利亞與梅麗桑》
【CD 3】尼爾森:第四號交響曲《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