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可說是有史以來影響後代音樂家最深遠的作品,不只首開在交響曲加入人聲合唱的先例,龐大的編制與音樂深度更是遠超過同時期交響曲。貝多芬從1790年就想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歡樂頌》譜曲,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後(1824年),藉著倫敦愛樂協會委託的機會,貝多芬立刻把多年來的構想付諸實現,把年輕時的理想寫入他的第九首交響曲,人聲的力量不但傳達出四海一家的理想,也表現出貝多芬宏偉磅礡的氣勢。然而,完全喪失聽力的貝多芬卻聽不到樂迷對他的歡呼與喝采。
《合唱幻想曲》創作於1808年秋天,同年冬天在維也納首演。雖然曲子長度約莫只有二十分鐘,但是除了樂團,貝多芬還加上聲樂獨唱與一個合唱團,讓這首短短的樂曲洋溢著豐富的色彩。賈第納在1991-1994年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被譽為仿古演出中的第一把交椅。它的音響效果更溫暖而且清澈透明,即使習慣以現代樂器演奏版本的愛樂者,也能接受這一個版本。賈第納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單純優美但是富有想像力,謹守貝多芬的註記卻又不刻版,是一套別出心裁、極具新意的詮釋。
【曲目】 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125 [1]第一樂章:快板,但不太快,稍帶莊嚴 [2]第二樂章:十分活躍的 [3]第三樂章:很慢而且如歌的慢板 [4]第四樂章A:急板─很快的快板 [5]第四樂章B:急板─「歡樂頌」 貝多芬:為鋼琴、合唱團與管弦樂團所寫的《合唱幻想曲》,作品80 [6]慢板 [7]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