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人們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喜愛不因時間的更迭而有所改變,它們也成為往後交響曲發展最重要的基石。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可說是有史以來影響後代音樂家最深遠的作品,不只首開在交響曲加入人聲合唱的先例,龐大的編制與音樂深度更是遠超過同時期交響曲。貝多芬從1790年就想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歡樂頌》譜曲,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後(1824年),藉著倫敦愛樂協會委託的機會,貝多芬立刻把多年來的構想付諸實現,把年輕時的理想寫入他的第九首交響曲,人聲的力量不但傳達出四海一家的理想,也表現出貝多芬宏偉磅礡的氣勢。然而,完全喪失聽力的貝多芬卻聽不到樂迷對他的歡呼與喝采。
普雷特涅夫是唱片史上第一位指揮俄羅斯樂團錄製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俄羅斯指揮家,他的詮釋把握著貝多芬「音樂的任務就是把火花從一顆心傳達到另一顆心」的藝術理念,在他的指揮棒下,貝多芬耳熟能詳的交響曲就像一座有趣的寶庫。普雷特涅夫總是能微妙地拿捏住樂團聲部的平衡與動態,在輕盈中塑造漂亮而豐富的層次、節奏感與細節,並且不斷從樂譜中找到令人驚訝不已的全新邏輯,讓所有愛樂者重新思考自己對於貝多芬交響曲的了解。
【曲目】
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125
[1] 第一樂章:快板,但不太快,稍帶莊嚴
[2] 第二樂章:十分活躍的
[3] 第三樂章:很慢而且如歌的慢板
[4] 第四樂章A:急板─很快的快板
[5] 第四樂章B:急板─「歡樂頌」
★德諾克,女高音/塔拉索娃,次女高音/沃特里赫,男高音/葛納,男中音/普雷特涅夫指揮,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與莫斯科室內合唱團